关闭

提示

首页 > 养殖 > 正文

重点发展生猪产业!安徽选定了这11个县市!

信息发布者:乡野村夫
2017-10-10 12:15:07

根据安徽地理位置来看,安徽位于华东地区,北方靠着山东、河南生猪养殖大省,东南是江苏、浙江这两个生猪内调大省。可以说,安徽对于整个华东的生猪供求起着中间调节的作用。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显示,2016年安徽生猪出栏2874万头,相比2015年下降了3.5%。就全国排名来看,安徽位于全国第十左右的位置。

由于安徽处于南方水网体系之中,2016年4月农业部公布安徽为生猪养殖约束发展地区,这也就表明,未来安徽的生猪养殖将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减少,最终保持在一定的范围。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安徽生猪养殖的情况,猪易传媒主导的“2017年千家猪场大调研”在8月份走进安徽,进行了半月的走访,获取了关于生猪存栏、出栏、饲料、兽药、疫苗等数据。

重点发展生猪产业!安徽选定了这11个县市!

今天,我们将一并整理,为大家呈现,目前安徽最新的生猪产业情况。

一、安徽生猪出栏连续三年下降

 2011-2016年安徽生猪出栏量

2011-2016年以来,2011年-2014年安徽生猪出栏不断增长,在2014年达到顶峰,达到3089万头。而在此之后,受到生猪价格低迷、禁养区猪场拆迁的影响,散户不断退出市场,生猪出栏量逐步减少。一直到2016年,生猪出栏连续三年下降,出栏量下降至2874万头,相比2014年最高峰下降了215万头。

二、目前安徽养猪人年龄

根据猪易传媒走访数据来看,安徽养猪人年龄大多在40-50岁,这部分群体为主流;其次是20-30岁新一代接班人,这种多为家里两代或者三代养猪,尽管年轻,但是经验丰富。并且,年轻的养猪人更擅长从网上获取信息,不论是政策、猪价,还是疫情,或者技术,都更为关注。同时,还会利用网络购物,比如饲料、兽药、小型设备等等。

重点发展生猪产业!安徽选定了这11个县市!

三、2017年上半年安徽能繁母猪存栏

 2014-2017年上半年安徽能繁母猪存栏

2017年上半年安徽能繁母猪数量为114万头,同比2016年小幅减少了3.3%。这一点,与猪易传媒在安徽的走访结果一致,由于2017年上半年猪价不断下跌,同时禁养区猪场进行关闭,淘汰母猪情况增加,安徽能繁母猪同比去年小幅减少。但同时,就不同规模猪场来看,操作策略不同。比如30-50头家庭猪场而言,大部分存栏保持不变,小部分减少存栏;对于100头以上猪场而言,80%选择增加存栏。据推算,目前安徽生猪养殖规模化比重达68%,母猪500头以上的猪场达到430家左右。

四、就生产成绩来看,断奶存活在10-11头左右

一头母猪一窝产仔平均在11-12个,断奶存活率在10-11头左右。一头母猪使用7-8胎次,部分有使用9-10胎。仔猪通常26-28天断奶,断奶重在14-16斤左右。冬季取暖设施为地暖、锅炉,不同于山东要求猪场煤改气,煤改电,这边用煤的情况仍旧较为普遍。因为保暖到位,因此一般冬天的仔猪腹泻在这边并不严重。

五、饲料的使用上

100头以上猪场多通过业务员与厂家直接拿货,经销商赊欠情况较少。就饲料品牌来看,当地集合了双胞胎、禾丰、中粮、正大等。在饲料的使用上,猪场更多是通过猪的长势来判断,很少通过实证数据来进行验证或者对比。

重点发展生猪产业!安徽选定了这11个县市!

六、疫苗上

就口蹄疫而言,金宇疫苗占比较高;猪瘟信得疫苗使用较多;伪狂犬勃林格、天邦、科前各占一定比例。

七、生猪出栏

生猪出栏体重一般在260-280斤,冬季出栏体重达到300斤以上。60%猪场老板表示会适当压栏,但并不会长时间压栏。除了当地屠宰,生猪一般会调往江苏、浙江都有。就生猪成本来说,大部分集中在5.5-6.5元之间。

八、环保要求

重点发展生猪产业!安徽选定了这11个县市!

不同县城政策不同,整体上要求猪场需要有固液分离、化粪池等等。就禁养区规划而言,目前安徽地区靠近河流的猪场执行政策较为严格,其次是靠近居民区。

目前安徽人口6144万,按照人均猪肉消费哦40公斤,安徽猪肉年度总需要在230万吨左右。但是每年安徽猪肉产量在100万吨左右,因此有50%的猪肉需要从外省调入。其中,河南、山东为主。为了稳定生猪产业,2016年9月安徽省政府 发布规划,选择亳州、阜阳、宿州、蚌埠、淮北、合肥、六安、滁州、宣城、安庆、黄山市,共计11个市,作为我省生猪优势发展区域,力争实现年生猪出栏总量占全省的80%以上。可以看出,未来的安徽生猪养殖总量将稳定在2600-2800万头之间,同时随着psy的不断提升,母猪存栏将进一步下降。就猪场数量而言,散户将进一步退出,而规模猪场的占比将不断提高。

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网友评论
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(易村客)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村链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